超級細菌是人濫用抗生素的結果.
用 AI設計新抗生素, 其結構一定會更精密, 但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 細菌自有其生存的方法.
有因必有緣, 唯恐針對 A.I. 設計的抗生素而產生的新細菌, 其頑固和抗葯性比現在的更強, 更難以消滅.
這是一個循環不息的戰爭, 萬物之靈不是神, 也會有倒下的一天.最終真不知鹿死誰手? 死在 A.I. 手上? 死在超級細菌手上?
這是時間的問題, 也是人性的問題, 老夫這一代會否看到這新超級細菌的誕生? 不好猜測了.
頭三篇小說(墜樓/斯人之死/拯溺記),是二十多年前的創作了,很粗糙,之前從未發表過。 二十多年後,找到好方向,在此寫BLOG, 索性把它們放在頭版。
超級細菌是人濫用抗生素的結果.
用 AI設計新抗生素, 其結構一定會更精密, 但你有張良計, 我有過牆梯, 細菌自有其生存的方法.
有因必有緣, 唯恐針對 A.I. 設計的抗生素而產生的新細菌, 其頑固和抗葯性比現在的更強, 更難以消滅.
這是一個循環不息的戰爭, 萬物之靈不是神, 也會有倒下的一天.最終真不知鹿死誰手? 死在 A.I. 手上? 死在超級細菌手上?
這是時間的問題, 也是人性的問題, 老夫這一代會否看到這新超級細菌的誕生? 不好猜測了.
COVID-19 面世兩年多還是糾纏不清,該清零或是共存,星斗小民無權置喙,冷眼旁觀感觸良多。認同的,不同意的都要無奈面對。
封關,檢疫,隔離,禁足,疫苖,醫療,補助,經濟,民生,要討論多的是,老夫能力所不及矣。
只想剖解人云亦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負壓隔離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是為空氣感染的傳染病而設的, 所以亦稱為呼吸道傳染/空氣傳染隔離病房 (Airborne Infection Isolation Room - AII Room)
老夫當然有資格講負壓隔離病房,沙示 (SARS) 時,老夫便曾監察測試及驗收多個負壓隔離病房。啟用後,更曾多次向參觀考察者講解隔離病房的結構及標準。
合標準的負壓隔離病房必須考慮幾個因素:(一)高效份子空氣過濾(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 HEPA Filter),(二)通風系統(Ventilation),(三)房間氣壓(Room Pressure)。這幾個因素都是為了減少病房中空氣的病毒數量和避免帶病毒的空氣溢出。
世界衛生組織對合格負壓隔離病房是有標準的,老夫所說的都是2003年前的標準,現在有否改變不得而知,而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CDC)也有一套相當的標準。
(一)高效份子空氣過濾 HEPA
Filter
過濾的目的有二,一是減少室內的病毒積聚,二是排出的空氣不帶病毒;當然,如果隔離病房處於人煙稀少山林野嶺,排出空氣是否帶菌不成問題,否則便要正視。
過濾的方法有多種,要過濾這麼微細的東西,自然要用高效份子空氣過濾 ,把空氣中帶負靜電荷的顆粒吸引到過濾網帶正電荷的纖維上,這高效份子空氣過濾有效率能達99.9%。
(二)通風系統Ventilation
除了過濾,通風系統是控制病房內空氣污染物(Air Pollutant) 的重要一環.
這關乎病房的鮮風換氣次數。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隔離病房的每小時換氣次數是6-12次 (ACH - Air Change Per Hour)。
試想把一盆被墨水污染了的水放在長流的水喉下,要沖多少盆水才可還他清澈? 要用多少時間? 這除了水量還關乎到水流的速度。
換氣次數多少意味著空氣排出量的多少,每小時的換氣次數便是換氣的速度,一來一回,空氣中的病毒自然減少。
(三)房間氣壓 Room Pressure
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維持房間成負氣壓 Negative Pressure;目的也有一個,就是保持隔離病房的空氣從乾淨至污染的單向流動 Uni-directional Air Flow,避免帶病毒的空氣從病隔溢出,洩漏至其它相對乾淨的地方。
水向低流,空氣的流動也是從高壓流向低壓,憑藉空氣壓力的差距,便可有效控制空氣的流動方向。
世界衛生組織對此也有指引,病隔跟外面的相對氣壓不少於 -2.5Pa。
有些傳染病隔離病房會有紫外線殺菌 (UVGI – Ultraviolet Germicidal Irradiation) 的設施,但紫外線殺菌的臨床效應各有不同,這只是輔助作性質,可有可無。
有些病隔是設有前室 (Ante-room),有些則無,但只要前述的各項要素做足,有前室的病隔只是讓進行穿及脫防預衣物時更方便吧。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負壓病房的窗戶都須密封不漏氣,房門也該長關(一般都是自動門),否則會影響到室內氣壓。
要維持高效能的負壓隔離病房,平時的維修保養很重要。定期喉管清洗,換隔塵網是必須的;平時要記錄壓力錶的數字,留意病隔壓力是否合規格;測試空氣流動方向,最方便的是用煙測試 (Smoke Test),看煙的流動便知一二。
附帶一提,不吐不快的是有專家提議用逆向隔離”保護”沒接種疫苖的健康人。逆向隔離 (Reverse Isolation) 是為一些免疫力低的病人 (例如白血病,嚴重燒傷,器官移植等) 而設的。專家們歪曲原意,竟以保護之名隔離健康的人,這是納粹集中營/隔離營的性質無異,這是既可悲又可恥的魔鬼建議!
有效的疫苗能夠刺激我們的免疫系統產生中和抗體(neutralizing antibody),而不是非中和抗體(non-neutralizing antibody)。中和抗體可以識別並結合病毒的某個區域,阻止病毒進入細胞或在細胞中複製。
基本上非中和抗體也可以與病毒結合,但由於某些原因,例如抗體與病毒的結合不夠緊密,或抗體覆蓋病毒表面百分比太低,或抗體的濃度不夠高,非中和抗體便無法中和病毒的傳染性。
如果個人身體中帶有針對某病毒的非中和抗體,隨後再感染該病毒,非中和抗體可能會導致這人對該病毒產生更嚴重的反應,這反應被稱為增強抗體依賴性(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這情況並不是所有病毒都會有,而只是發生在某些特定病毒,是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us)、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愛滋病病毒(HIV)、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和冠狀病毒家族(Coronaviruses) 的常見問題。事實上,之前許多其他冠狀病毒疫苗試驗過程中,在動物身上觀察到有ADE這主要的安全問題,這也是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 ADE 發生在個人身上,這些人對病毒的反應可能比他們從沒有產生過非中和抗體的反應來得更嚴重。`
抗體之為非中和抗體,僅僅是因為它沒有結合到病毒的正確部分來中和它,或者與病毒的結合太弱。如果中和抗體的濃度隨著時間增長而下降,濃度不再足以中和病毒,也會發生這種情況。此外,當中和抗體遇到不同的病毒株時,也可以轉變為非中和抗體。
ADE 意味些什麼? SARS 中 ADE 的確切機制仍是不清楚,但主要理論描述如下:非中和抗體與某些病毒的結合通過特別的受體 (FcγRII Receptor) 可以引導病毒進入並感染人體的免疫細胞。這特別受體分佈在我們身體許多組織的外部,特別是在巨噬細胞 (Macrophages) 中,巨噬細胞是白血球的一種。換言之,非中和抗體的存在會引導病毒感染人體的免疫系統細胞,然後在這些細胞中複製並對免疫反應造成嚴重破壞。非中和抗體的一端抓住病毒,抗體的另一端抓住免疫細胞。本質上,非中和抗體使病毒能夠搭風車感染免疫細胞。
這會導致稱為細胞因子風暴 (cytokine storm) 的過度炎症反應 (hyperinflammatory response) 和免疫系統的普遍失調,從而讓病毒對肺部和其他器官造成更大的損害。由於特別受體分佈在許多不同類型的細胞上提供額外的病毒進入途徑,人體中的其它細胞現在也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這意味著接種疫苗後會導致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針對疫苗的非中和抗體,然後當身體受到真正的病毒攻擊時,感染情況會比沒有接種疫苗嚴重得多。
ADE 已被證明是冠狀病毒疫苗的嚴峻挑戰,這也是許多早期人體外 (in-vitro) 或動物試驗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例如,接種了 SARS-CoV 病毒剌突蛋白(Spike Protein) 的恒河猴在受到 SARS-CoV 感染時表現出嚴重的急性肺損傷,而未接種疫苗的猴子則沒有。同樣,用四種不同的 SARS-CoV 疫苗的其中一種進行免疫的小鼠在受到 SARS-CoV 病毒攻擊後,肺部出現組織病理學變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eosinophil infiltration)。這在未接種疫苗的對照(Control Group)中沒有發生。類似的問題發生在FIPV 疫苗的開發中,FIPV 是一種貓科冠狀病毒。
為了使疫苗有效,開發者需要找到一種方法來繞過 ADE 問題。這將需要一個非常新穎的解決方案,也可能無法實現,或者至少是可預測的。此外,疫苗不得在隨後出現的 SARS-CoV-2 毒株或每年流行並引起普通感冒的其他地方性冠狀病毒中誘發 ADE。
來自同一篇文章:
病毒學家凱文吉利根是生物製品諮詢公司的高級顧問,他為徹底的安全研究提供建議。 他說“ADE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因為如果槍響了,並且廣泛分發了一種會增強疾病的疫苗,那將比實際上根本不接種疫苗更糟糕。”
疫苗行業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真對待它的程度是另一個問題。
雖然許多疫苗開發商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但他們有些人是以更加放任的態度來解決這問題。他們認為這個問題只是基於理論,而不肯定會發生。他們認為動物試驗應該排除人類 ADE 的可能性。
附帶說明一下,對人類進行攻毒試驗(Challenge Study 即刻意感染研究參與者)是不道德的。無論如何,攻毒試驗只能用在動物上。換句話說,疫苗的臨床試驗不包括給人接種疫苗,然後讓這個人接觸病毒以監測他們的反應。在臨床試驗中,人類只接種疫苗,之後不會進行攻毒試驗。在動物研究中,他們確實進行了攻毒試驗,以觀察動物在接種疫苗後對感染實際病毒的反應。
以動物作研究會解決問題並消除風險嗎?一點也不。
那些沒有接種疫苗而被病毒感染並產生抗體的人呢?這些人是否會因未來的 SARS-CoV-2 變種毒株的影響而面對 ADE 這問題?
老夫這樣的決定或會招人詬病,但老夫有的是充分理由。別的不說,單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兒童暫時不應接種疫苖的建議便足以證明。世衛說 “關於兒童使用COVID-19 疫苖的証據尚不足建議兒童接種COVID-19 疫苖"。
香港現今用的疫苗不外科興 {Sinovac} 和復必泰{BioNTech}兩種。
說到COVID-19疫苖,比起坊間幾許KOL老夫也該有資格月旦一番。
先賣弄一下,一向以來疫苗只分為活性減毒疫苗(Live Attenuated Vaccines)與滅活疫苖(不活化疫苗Inactivated vaccines)。所謂活性減毒疫苗是將病原進行減毒處理製成,接種後病原能夠自行增殖而引起免疫反應,但通常不會致病,所產生的免疫力較為持久,效果佳(卡介苗,水痘,麻疹/德國麻疹疫苗等都是這類);滅活疫苖則是將病毒或細菌殺死,或取其部份抗原製成,因此不會造成感染,但免疫疫果一般較低,無法持久(有乙型肝炎/流感疫苖等)。
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又稱Messenger RNA疫苖)則是一種研究多年卻從未推出應用的疫苖,mRNA COVID-19疫苖可說是此類疫苖的處女作。
mRNA COVID-19疫苖是一種刺激人體自身免疫反應的新技術。這些疫苗包含來自mRNA的信息,接種後,mRNA將產生抗原的信息傳遞給製造蛋白質的細胞,體內的細胞從而製造出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刺突蛋白只是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主要份子,這刺突蛋白抗原可觸發身體產生相對的免疫細胞(抗體)及反應。
科興是滅活疫苖,復必泰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
不少報告指出科興的有效率只得五十多個百分比,而且持久力不佳。單這有效率便值得人三思,莫說其他副作用了。
復必泰mRNA COVID-19疫苖據說有效率好得多,但卻受到不少專業人士的批評,質疑葯廠提供不盡不實的報告誤導大眾;指出接種後,mRNA 和製造出來的刺突蛋白會遍佈全身,這過程不是一天半天而是長達數星期。刺突蛋白也是一種毒素(Toxin),身體對刺突蛋白的反應可能會引致心臟,肌肉骨骼,腦神經等器官不同的傷害,包括中風,心臟病,血液和神經等疾病, 甚至死亡。
一向以來,新疫苖的面世都是經過千鍾百煉,累月經年的研究與反覆試驗,而這些COVID-19疫苖,都只不過是匆匆三數個月的研究,沒經過嚴謹的第三期試驗便推出巿場,已知的副作用不少,未知的副作用及日後的遺害有多大,還有待浮現。
上述一切,也就是老夫決定拒絕學校/政府安排囡囡接種COVID-19疫苗的原因。
**********************
後續: 在醫學文獻中有研究指出刺突蛋白會突破腦血管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可能會影响腦細胞形成朊毒體疾病(Prion Disease)。(腦神經退化/瘋牛症)